借名买房的法律关系 (一)借名买房的认定 所谓借名买房,是指实际的买房人因不具备购房、房屋贷款资格或借用他人资格享受贷款等政策性优惠等原因,借用他人名义购买房屋,并登记在他人名下的行为。实践中,子女婚后买房,父母为其子女支付了全部房款,案涉房屋仅且只登记在其子女名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的规定,在这种情形下,虽然是父母出资购买的,但房产证上登记的是其子女的名字,据此该房屋一般视为其子女婚后取得财产,一旦发生离婚纠纷,该房屋极有可能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而依法被分割。同时,司法事务中,法院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亦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房屋的出资情况、双方关于借名买房的约定、房屋的实际使用情况、购房票据、合同、房屋产权证的持有情况等多方面要素。为此,如父母为避免此后纠纷的发生,建议父母事先与子女签订明确的借名买房书面协议,在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且上述借名买房协议要明确告知其子女的配偶并留存其子女配偶知晓的相关证据,以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纠纷。 (二)借名买房的司法现状 为了更直观、准确地体现借名买房在司法事务中的现状,本文以“借名买房”为关键词在Alpha案例库中进行了检索,检索期间为2015年1月1日至2024年8月30日公布的案件,案由主要体现为合同纠纷类、物权纠纷类、婚姻家庭及继承纠纷类等,其中父母出资买房的多出现在物权纠纷类及婚姻家庭类的案由中,且法院因没有书面借名买房协议而全部驳回诉讼请求的判决占大多数案件。
赠与的法律关系
(一)赠与合同的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实践中,在当前高房价背景下,部分子女经济条件有限,子女婚后买房,父母在其购房时给予资助属于常态,但对父母为其子女支付了该笔房款,在汇款时如未标注款项性质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有关“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应依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原则上应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一方的除外”的规定,一般视为其子女婚后取得财产,一旦发生离婚纠纷,该笔房款极有可能被认定为父母对其子女夫妻的共同赠与而依法被分割。同时,司法事务中,法院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亦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要素,包括但不限于父母出资行为是否有明确的赠与合同以及合同的内容。据此,为了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纠纷,建议父母在为其子女出资时明确款项的用途及性质,明确仅赠与其子女,或与其子女夫妻双方签订赠与合同并明确的具体的条款,或通过公证的形式明确出资的性质。
(二)赠与合同的司法现状
为了更直观、准确地体现赠与合同在司法事务中的现状,本文以“赠与合同”为关键词在Alpha案例库中进行了检索,检索期间为2015年1月1日至2024年8月30日公布的案件,案由主要体现为合同纠纷类、物权纠纷类、婚姻家庭及继承纠纷类等,其中父母出资买房的多出现在物权纠纷类及婚姻家庭类的案由中,且法院因没有书面借名买房协议或借贷协议而支持赠与合同成立的判决占大多数案件。
民间借贷的法律关系
(一)民间借贷的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民间借贷纠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达成书面或口头的借贷协议,因借款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未及时按照借贷协议的约定期限向出借人偿还借款本金或利息的行为。实践中,子女婚后买房,父母为其子女支付了部分房款,在汇款时未标注款项性质的,一旦子女发生离婚纠纷,父母往往主张对其子女的该笔房款是借款,但因没有相关书面材料予以支持,极大可能被认定为赠与。同时,司法事务中,法院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一般会审查父母支付房款的过程、支付方式及款项用途、是否有书面协议等。因此,父母在出资时应明确告知并取得其子女及配偶的共同确认,并保留借条、转账记录的相关凭证,以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纠纷。
(二)民间借贷的司法现状
为了更直观、准确地体现民间借贷合同在司法事务中的现状,本文以“民间借贷纠纷”为关键词在Alpha案例库中进行了检索,检索期间为2015年1月1日至2024年8月30日公布的案件,案由主要体现为合同纠纷类,且法院因没有书面借贷协议而全部驳回诉讼请求的判决占大多数案件。
*本文发表于国家级期刊2024年6期《中国应急管理科学》杂志